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4:39 点击次数:59
文丨陆弃
3月28日,日本首批储备米开始出现在全国各地零售终端。东京市区一家超市中,混合储备米的价格比市价便宜约10%,看似在“平抑物价”,实则暴露的是一个国家对粮食安全的系统性失控。
表面上看,这是一次市场干预行为,用政府手中的库存“补位”因天气灾害与市场波动导致的大米短缺与高价。但深入分析,日本大米危机背后的诱因远不止是“气温过高”“民众恐慌”,更是全球粮食链脆弱性、国内粮食政策失衡以及对重大自然灾害准备严重不足的集中体现。更关键的是,日本的这场“米荒”不再是孤例,它预示着在气候变化、地缘冲突和全球通胀三重夹击下,全球多个国家面临的同样危险——当粮食成为政治议题,民众的饭碗就不再稳固。
问题要追溯到去年夏季。2023年,日本遭遇罕见的极端高温,农田灌浆失败,大面积稻谷产量下降,直接推高大米供应成本。随后8月,气象厅警告“东部太平洋南海海槽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显著上升”,进一步引爆了民众的恐慌心理。当灾难预期与高温歉收重叠,大米从主食变成“战略物资”,引发大规模囤货,超市空架、价格飙升——“大米荒”横空出世。
面对混乱,日本政府在3月初终于宣布启动储备米投放机制,并通过竞标方式向市场注入15万吨库存。这本应是早该实施的平抑机制,却姗姗来迟,令人质疑日本农林水产省的预警和干预能力。在一个对自然灾害极度敏感的国家,在粮食依赖度极高的社会结构中,政府竟未能在“苗头已现”之时及时出手。等到民众恐慌情绪积累成山、市场价格接连破纪录,再谈“稳定供给”,无异于抱薪救火。
而且,日本长期依赖进口粮食。其自给率多年徘徊在38%左右,是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中最低者。即使大米作为国内主粮,自给率高于平均水平,但“结构性短缺”却从未真正解决——老龄化农村、耕地减少、对化肥和农机具的外部依赖,使得日本农业系统缺乏抗压能力,一旦出现灾害就迅速崩盘。
同时,当前国际粮食市场并不稳定,俄乌战争尚未平息,黑海粮食通道时开时闭,导致全球粮价长期处于高位。中东冲突、红海航运受阻也使得包括大米、面粉在内的粮食物流成本持续上扬。在这种背景下,任何一个依赖进口的国家都可能在全球性恐慌中丧失采购优势。而日本此时爆发米荒,不仅仅是国内问题,更是全球粮食焦虑在岛国内部的一次“投影”。
因此,这一轮的粮食危机并不是某种“偶发灾害”的产物,而是全球粮食治理能力退化的警告。当以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都不得不靠释放储备米来为民众“稳饭碗”时,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该如何保障?联合国早已在数份报告中警告,气候变化、战争与市场投机将导致未来十年成为全球粮食安全“最不确定”的时期。如今看来,未来可能提前来临。
回到日本,储备米的投放虽然在短期内压低了价格,缓解了部分舆论压力,但远不能解决深层问题。一方面,储备是有限的,注入市场是一次性动作,无法形成长期结构缓冲;另一方面,结构性的粮食安全风险依然存在——如果未来再遭遇一次大地震或持续高温,日本的粮食系统可能再次失控。更关键的是,政府似乎仍沉迷于“以储代策”,而未形成系统性的农业改革方案与灾害应对机制。
不过,讽刺的是,在这场与大米有关的恐慌中,国际资本却看到了机会。部分日本本土企业正在考虑以此为契机重塑农业生产模式,但也有更多资本正试图借由市场价格失控,大举进入粮食投机领域。对于普通民众而言,这无异于二次掠夺——既被自然惩罚,又被资本收割。而如果政府仍无意限制囤积炒作行为,那即使再投放几批储备米,也不过是饮鸩止渴。
粮食安全,是国家安全的底线,是社会稳定的最后防线。当一个国家要靠政府释放储备粮来维持日常消费的“平衡”,这说明它已丧失最基本的自我调节能力。今天的日本值得所有国家警惕:如果粮食安全出了问题,一切稳定与繁荣都可能瞬间崩塌。
别以为“米荒”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。在全球供应链越发紧绷、极端天气频发、地缘政治割裂日趋严重的当下,任何一个对本国粮食问题掉以轻心的政府,都可能在未来面对同样的难题。而那时,“储备米”也救不了你。
